《论语》选解(十一)
蔺振华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译]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未能做到: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解]
仁、智、勇,《中庸》谓之为“三达德”。仁德圆满的人,私欲断尽,明德全显,凡穷通顺逆、是非人我,皆不能累其心,故不忧。智慧具足的人,洞明事理、彻见真相,凡虚实真假、善恶邪正,皆不能蔽其心,故不惑。勇敢无畏的人,正气浩然,志不可夺,凡危困险难、事变生死,皆不能动其心,故不惧。
仁、智、勇,仁为体,智、勇是用。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德中本自具足智、勇二德。一个籍由修身而仁德趋向圆满的人,自性光明显发,心性中本具的包括智、勇等诸多德能渐自现前。知识不等于智慧,胆大不等于勇敢。一个仁者,同时一定是智者、勇者。现在,不少人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误解。如,有的人觉得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善良的小绵羊,担心其在当下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吃亏。这是久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对民族文化无知产生的严重误解。一个真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之人,一定是道德不断提升,智慧不断开显,勇毅不断增强的人。一个懦弱者可能是一个善良者,但他决不是一个仁者。儒家所要培养的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仁人,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志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之才。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仁人志士灿若星河就是证明,中华民族所曾创造的无与伦比的伟大文明就是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必须要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作者简介:
蔺振华,男,1961年生,陕西省府谷县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历任中学教师,乡党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副县长,县委常委、副县长,现为府谷县政府调研员。长期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对儒家经典有更多的深入,力求知行合一,其为人为学为政在地方有广泛的好评。